学校法制教育略论

点击数:740 | 发布时间:2025-06-19 | 来源:www.tjghsnzp.com

    摘要:学校法制教育所具备的弘扬法治精神、培养法治人才与预防与降低违法犯罪等特有功能,奠定了它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要紧地位。但,目前学校法制教育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而难有实效。学校教育要适应打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就需要从学校教育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都高度看重法制教育,包含健全素质教育理论,强化法律素质;打造科学的学校法制教育课程体系;努力探索学校法制教育的有效渠道和办法;打造好的法制教育校园环境。

    关键字:法制教育;法治;法律素质;依法治校



    现代学校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又开放的社会系统。作为这一系统基本要点的教育内容,会伴随社会进步进步和社会成员素质提升而不断地吐故纳新,守旧的、甚至反动的教育内容将渐渐地排除出系统以外,科学的、进步的教育内容又会被系统主动吸收。
    1999年3月,“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策略正式写进现行宪法,法制教育作为达成这一治国策略的要紧渠道而被吸纳到现代学校教育系统当中,成为现代学校教育内容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1、法制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法制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是由现代学校法制教育的功能决定的。大家觉得,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对打造法治国家、造就法治人才和培养守法公民等方面具备不可替代有哪些用途。第一,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是弘扬法治精神,彻底摒弃“人治”思想的基本渠道。法治精神是指尊崇法律、维护法律的勇气和毅力。“假定每人都有这种勇气和毅力,经过相当时间,便可形成一种风气。风行既久,便会变成习惯。这种习惯1日不形成,法治之达成便1日靠不住,真的的法治是把这种习惯作为条件的”(蔡枢衡)。法治精神是推进法治化进程的源动力,是一种可以沉积的民族文化。中国有着几千年的专制传统,却没民主法治的文化遗产,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演绎下来的中国现代文化,不可防止地存在着重人治轻法治的封建残余,假如再不强化法制教育,法治精神就无从谈起,法治国家就很难达成。现代学校教育的系统性、有组织性、规模性和科学性等显著特征,使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在培养受教育者的法治精神中具备特殊有哪些用途。通过学校法制教育,向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具备法治精神的社会成员,就能使整个社会渐渐形成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环境,逐步消除封建人治思想,为最后达成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现代学校法制教育为国家造就合格的法律操作者和守法公民。法治国家是法律主治而不是权力主治的国家,是法律操作者主导而不是行政官僚主导的国家。西方社会几百年的法治实践经验和现代中国二十多年的现代法治建设经历表明,法治需要执法公仆,需要护法忠臣,需要弘法良才,“需要造就一大量合格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而所有这类法律人才的摇篮就在学校,根本渠道就是学校的法制教育(包含法律教育)。同时,拓展法制教育,使社会成员在学法、懂法的基础上,运使用方法律武器,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保护自己合法权益,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法律尊严,这是达成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程。尽管自1986年开始的三次全国性的普法宣传和正在进行的“四五”普法已经获得明显效果,但最富有实效的渠道仍然是学校的法制教育,无论从“英才教育”意义上,还是从“普及教育”意义上,唯有学校法制教育才能持久而有效地担当起培养“法治英才”与“法治公民”这一历史使命。
    第三,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是教育青少年学生知法、守法,降低青少年犯罪的效果最好渠道。青少年犯罪是国内目前最为紧急的社会问题之一,从数目上看,青少年作案成员占全部刑事犯罪作案成员的比率逐年上升,在九十年代一个时期以来过去高达73%。他们以“财”、“色”、“霸”为作案目的,以暴力型、故意型、团伙型为主要方法,严重干扰社会稳定。同时,犯罪趋于低龄化,在校学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比率大有增长之势,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初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所举的几个实例,更让大家对在校学生的法律素质充满忧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社会变革是什么原因固然有之,但更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国内学校多年来忽略甚至舍弃法制教育的结果。 “加大法制要紧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邓小平同志的讲话指出了青少年犯罪的根本缘由,指明了预防和降低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渠道,也就是加大教育,特别是学校法制教育。因此,只有加大学校法制教育,借助学校优势,依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进步特征有些放矢地施加法制影响,使青少年学生知法懂法,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从而有效地扼制青少年犯罪。这也是现代学校对建设法治国家和维护社会稳定应尽的法律责任。
    2、目前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是不是拥有法律素质,有没办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是衡量个体社会化程度的一项基本标准。伴随义务教育的全方位普及和个体受教育年限的渐渐增长,学校已成为个体社会化必经环节。法制教育应当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一个重点,强化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提升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实效,具备要紧的现实意义。然而,目前学校法制教育近况与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需要是不相适应的,它直接影响了中国法治化进程。
    1.把法制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除大学有专门的法律教程外,各级各类学校的法制教育内容不只少得可怜,而且全部散见于德育类教程中,作为学校德育内容的一个相对次要的组成部分,不系统、不全方位、无规律,缺少内在连续性。孰不知,“道德人”与“法律人”尽管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本质上是不同的,有道德的人会由于不懂法而触犯法律,而不道德的人却会由于知道法律而不敢犯法。邓小平同志在讲到“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人才时,也是把有道德和有纪律(合理理解就是有法纪)并提的,而且特别强调纪律的重要程度,丝毫没把纪律纳入道德范畴之意。同时,德育定义本身也没包含法制教育,学校德育广义理解包含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狭义理解仅指品德教育。政治教育主要指政治立场、看法、态度与政治辨别力等方面的教育,思想教育仅指生活观和世界观教育,而品德教育旨在培养教育者好的道德品质。德育的三大组成部分本身并不涵盖法制教育内容。另外,比较美国、德国与瑞士等国的学校教育,尽管也强调道德或宗教教育,但法制教育却是这类国家学校教育的传统,它与道德或宗教教育无论从教程撰写、专业设置还是教师配备上都有不同。可见,把学校法制教育内容变相为德育内容,这种做法从理论上是没任何依据的。同样,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德育实践本身就在以分数和升学率为杠杆、以智育为中心的教育体制面前毫无地位可言,再把法制教育纳入德育范畴,无疑于彻底否定了法制教育的要紧地位。
    2.把法律素质排除在素质教育内容以外。法律素质是指个体通过法制环境影响和法制教育练习所获得的、并根据法律需要自觉地规范自己行为的内在稳定的特点和倾向。如前所述,在法律已经遍布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每个范围的今天,法律素质已成为个体社会化所需要拥有的基本素质。然而,一直以来国内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中,法律素质的理论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即没明确提出“法律素质”定义,也没对法律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用途与培养受教育者法律素质的渠道和办法等方面进行剖析研究。目前的学校素质教育也没突破传统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认识上只承认“法律意识”或“法制观念”的存在,在实践中忽略甚至舍弃对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熟不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国内的政治理想。教育在肯定意义上讲是为政治服务的,当今大力主张的素质教育同样要为达成政治理想服务,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强大推进器,这种用途的集中表现就是培养法律职业群体和包含法律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人才。假如素质教育理论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无视法律素质的存在,不看重法律素质的研究,学校教育实践仍然沿用原来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加大法律素质教育,就势必影响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
    3.把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常识教学。法制教育是指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形式,使学生知法、守法并掌握使用方法,培养和提升法律素质,形成好的守法使用方法和护法习惯,自觉树立法律权威。目前学校法制教育实践,绝大部分仅仅停留在“知法”这一层次上,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培养。当然,法律常识教学是法制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两者有着要紧不同,法律常识教学不可以代替法制教育,知法者并可能不是守法者,知法是首要条件和方法,守法、使用方法和护法才是法制教育的目的和归宿。目前知法犯法青少年大有人在,有两点可以说明,一是模仿犯罪,不少青少年模仿影视小说中罪犯的犯罪办法和方法推行犯罪;二是反侦查,譬如作案时带手套,伪造证件,破坏现场等等。所以,把传统学校德育中的法律常识教学转变为法律素质培养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
    3、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构建
    法制教育在建设法治国家进程中的重大功用与现代学校教育忽略法制教育、不看重法律素质培养的现实形成了鲜明对比。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紧组成部分,教育理所当然地要为民主法制建设服务,培养大量的民主法治人才和守法护法公民。现代学校教育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改革那些与民主法制建设不相适应的教育教学体制,把法制教育摆在应有些地位并真的落到实处。大家觉得,目前加大法制教育,培养和提升受教育者的法律素质需要着手以下几方面的构建。
    (一)健全素质教育理论,把法律素质作为要紧的素质教育内容加以研究。九十年代初期,国家以法律性文件的形式大力主张“改革人才教育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方位素质教育转变。”在全国形成了“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高潮。从实质意义上讲,素质教育应该觉得是对马克思主义“全方位进步教育”的进一步解释和具体化,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方位培养和进步所有学生的各种素质,而“全方位进步教育”是它的基本达成渠道。传统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智育和体育是素质教育的几个要紧渠道,但决不是全部渠道,80年代教育改革增加了美育和劳动教育,九十年代又大力推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的渠道伴随社会进步与科技文化和教育事业本身的进步变得愈加健全,九十年代末期“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提出,又为学校素质教育提供了一条要紧的渠道,那就是法律素质教育,这是社会、教育和人的进步的一同需要和势必选择。加大法律素质方面的理论研究,明确法律素质在个体综合素质中的地位和用途,揭示法律素质的基本内含、层次和培养规律,对健全素质教育理论具备要紧意义。
    (二)打造科学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可以同意到系统的法制教育。法制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没地位,得不到应有看重,一个主要原因是学校没法制教育课程,没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程,使法制教育成了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譬如,很多学校只是每一学期或学年请校外的“法制辅导员”举办一至二次法制讲坛。其实,法制教育与其它学科教育一样,具备自己的认知规律和结构体系,没相应的课程就难有法制教育实效。因此,教育决策部门应当准时修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打造法制教育课程体系,让法制教育作为一个要紧学科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当中,使法制教育在学年编制、课时分配、学周安排和教程撰写等方面都加以明确,把“软任务”变成“硬任务”。这不止是法制教育地位使然,也是课程现代化的一个客观需要。同时,要加快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法学院校开设肯定比重的教育学科,在师范院校增加肯定比重的法律课程,从而使法律专业职员可以有机会进入教师队伍,使师资队伍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最后使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具备靠谱的智商资源保证。
    (三)努力探索法制教育的有效渠道和办法,提升法制教育实效。法制教育与学校德育一样,不可以只重视常识的灌输和定义的学会,而应把重心放在素质的提升上,培养较强的法制观念和好的守法使用方法行为习惯。为此,在认真完成合法法制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需要努力探索其他富有实效的渠道和办法。大家通过对多所中小学校法制教育的调查和考虑,觉得法制教育活动应该可以是丰富多彩和富有效果的,除去合法课程教学外,还可以包含:
    1.借助学校部分教师和校外司法专业职员的法律智商资源,拓展“周末法制教育系列讲坛”,拟定计划并严格实行;2.帮助学生打造法律协会,进行有关法制方面的学习讨论和实践;3.组织青少年学生旁听各类案件的审理,切身感受违法与制裁、犯罪与刑罚的势必联系;4.在法官和检察官的帮助指导下拓展模拟法庭活动,通过实践提升素质;等等。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丰富了校园生活,降低了违法违纪行为,对建设好校风起到了积极有哪些用途。
    (四)实行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努力建设好的法制教育校园环境。依法治校既是依法治国策略的一种生动体现,同时也是学校得以平稳发展的要紧保证。实行依法治校,完善学校各项规章规范,并严格按章办事,就能在校园内形成讲求民主、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自觉维护校规校纪的好环境,这是一种强大的隐性课程,它能使置身于其中的全体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无声无息地培养认真学法、自觉守法、擅长使用方法、勇于护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使法制教育事半功倍,最后达成代学校法制教育培养目的。


    参考文献:
    [1] 田克勤:《邓小平理论概论》,高考考试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 程燎原:《从法制到法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 叶 澜:《教育概论》,人教社1998年版;
    [4] 教育部:《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 童 星:《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处版;
    [6] 赵洪海:《中小学素质教育论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7] 舒达,蒋长好:《素质教育全书》,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
    [8] 陈本亮等:《法制在学校》,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 杨安定等:《中小学生伤亡事故案例》,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中国人力资源网(https://www.dgzhou.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中国人力资源网微博

  • 中国人力资源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